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_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有哪些

       如果您对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感兴趣,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,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。

1.关于项羽的历史或成语!!!!!

2.项羽成语典故有哪些

3.有关项羽的成语并解释

4.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有哪些?

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_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有哪些

关于项羽的历史或成语!!!!!

       破釜沉舟

       释义:比喻不留退路,非打胜仗不可,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。釜:锅。把饭锅打破,把渡船凿沉。 项羽前锋军救巨鹿,初战少利,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,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。终于杀苏角,虏王离,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。 后以“破釜沉舟”表示下定决心,义无反顾。 出典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乃悉引兵渡河,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”。 相关史事: 公元前207年,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(今河北邢台市)展开大战;项羽不畏强敌,引兵渡漳水(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)。渡河后,项羽命令全军:“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。”巨鹿一战,九战九捷,大破秦军,项兵威震诸侯。

       沐猴而冠

       释义 :亦作“沐猴冠冕”。比喻虚有其表,形同傀儡。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。 出典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:“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” 相关史事:项羽据关中后,韩生献计于羽曰:“关中地势险要,有山河为屏障,土地肥沃,可建都立霸业。”羽见秦宫悉已烧残,又心欲东归,曰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,有谁知之!”生窃曰:“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,果然如此。”项羽闻知,便将之烹死。

       四面楚歌

       释义:比喻陷入四面受敌,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。 出典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,曰:'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” 相关史事:项羽被汉军紧紧地围在垓下(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)。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,粮食又没有了。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,不禁非常吃惊地说:“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?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?”说着,心里已丧失了斗志,便从床上爬起来,在营帐里面喝酒,以酒解忧,自己吟了一首诗,诗曰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,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”。意思是:“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,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。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,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!”,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。歌数阙,直掉眼泪,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,都低着头一同哭泣。唱完,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,项羽英雄末路,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,最终只余下28人。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,最终自刎于江边,刘邦独揽天下。

项羽成语典故有哪些

       取而代之

        公元前 210 年,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(今江苏苏州),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.观望中,项羽不禁脱口而出:“彼可取而代之也.”只此一语,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.

        先发制人

        陈胜起义后,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,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:“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.我听说先发制人,后发则被人所制,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.”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,按照计划,项羽杀死了声称“先发制人”的殷通,收集了他的部下,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.

       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

        公元前 208 年,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,项羽率兵前往解救.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,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,“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”.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,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,“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” .秦损兵折将,项羽乘胜追击,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.

        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

        秦朝被推翻后,项羽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附近)设宴招待汉高祖.在宴会上,项羽的谋士——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,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.于是,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,想借机刺杀汉高祖.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,就出外召樊哙说:“现在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常在沛公.”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,指斥项羽不守信义,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,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.

        沐猴而冠

        灭秦之后,项羽引军入咸阳,大肆烧杀,咸阳火三日不绝.谋臣劝项羽说:“关中山河四塞险阻,土地肥美,可以作为霸王之都.”而项羽以“富贵不归故里,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,没有人知道”为借口加以拒绝.劝他的人感叹道:“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,果真不假.”项羽闻听此言,就杀了说这话的人.

        四面楚歌

       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,项羽最终在“楚汉之争”中败下阵来,在垓下(今安徽灵壁南)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.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,项羽大惊,见大势已去,率众杀出重围,逃至乌江边,因自觉“无颜见江东父老”,项羽有船不渡,自刎身亡.

        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

        解释:将:统率,指挥.比喻越多越好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记载,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.韩信回答说:“臣多多益善耳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楚界汉河

        解释:楚、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.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.

        出处: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十六回:“霎时间烟焰冲霄……仿佛枪林弹雨,依稀楚界汉河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霸王别姬

        解释:姬: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.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.现多比喻独断专行,脱离群众,最终垮台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: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,最后兵败,自知大势已去,在突围前夕,不得不和虞姬决别.

        成语: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
        解释:萧何:汉高祖刘邦的丞相.成事由于萧何,败事也由于萧何.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.

        出处: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萧何给韩信》:“信之为大将军,实萧何所荐,今其死也,又出其谋.故俚语有‘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’之语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张良借箸

        解释:张良:西汉时刘邦的谋臣.箸:筷子.张良借(刘邦的)筷子为他筹画指点.比喻出谋划策.

        成语:胯下之辱

        解释:胯下:两条腿之间.从胯下爬过的耻辱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淮阴屠中有侮信者,曰:‘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.’众辱之曰:‘信能死,刺我,不能死,出我胯下.’于是信孰视之,俛出胯下,蒲伏.一市人皆笑信,以为怯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

        解释: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,实际上却另有打算.

       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暗度陈仓》第二折:“着樊哙明修栈道,俺可暗度陈仓古道.这楚兵不知是智,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.俺往陈仓古道抄截,杀他个措手不及也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秋毫无犯

        解释:秋毫: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,比喻极细微的东西;犯:侵犯.指军纪严明,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.”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“持军整齐,秋毫无犯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

        解释:刀俎:刀和刀砧板,宰割的工具.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,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江东父老

        解释:〖释义〗江东: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;父老:父兄辈人.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笑曰:‘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,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和何面目见之?’”

        成语:约法三章

        解释: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.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与父老约,法三章耳;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.”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高祖初入关,约法三章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匹马单枪

        解释: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.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.

        出处:五代·楚·汪遵《乌江》诗:“兵散弓残挫虎威,单枪匹马突重围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一决雌雄

        解释:〖释义〗雌雄:比喻胜负、高下.决一胜负,比个高下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愿与汉王挑战,决雌雄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妇人之仁

        解释:仕:仁慈.妇女的软心肠.旧指处事姑息优柔,不识大体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项王见人,恭敬慈爱,言语呕呕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饮,至使人有功,当封爵者,印刓弊,忍不能予,此所谓妇人之仁也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扛鼎拔山 / 拔山盖世

        解释:扛:双手举起.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.形容力气很大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.”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.’”

        成语:披坚执锐

        解释:穿着铁甲,拿着武器.形容全副武装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夫被(披)坚执锐,义不如公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分我杯羹

        解释:羹:肉汁.楚、汉相争时,刘邦答项羽的话.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吾翁即若翁,必欲烹而翁,则幸分我一杯羹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计将安出

        解释:计:计策,计谋;安:怎么,怎样.如何制定计谋呢?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沛公喜,赐郦生食,问曰:‘计将安出?’”

        成语:高阳酒徒

        解释:高阳:古乡名,在今河南杞县西南.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,对刘邦自称“高阳酒徒”.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走!复入言沛公,吾高阳酒徒也,非儒人也.”

        成语:所向披靡

        解释:所向:指力所到达的地方;披靡:溃败.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,一切障碍全被扫除.

       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项王大呼驰下,汉军皆披靡.”

有关项羽的成语并解释

       项羽成语典故如下:

       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统治者,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而传奇的故事。以下是部分项羽相关成语典故。

       1.狗急跳墙——出自《史记》中“项羽粉身碎骨,不死不休”,表示境地十分危急时以任何方式力图脱身的行为。有些人从武器、工具到墙角乃至活物等等,都可能成为背水一战的救命稻草。

       2.鸿门宴——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故事,典出于汉·班固《汉书·外戚侯者传》:“及韩信归,张良谓信曰:‘今楚将相以为先达,韩王待之如已入朝,组绥甚密,此取利之机也!’计定,令信托言因其邀请乘舆设宴,(当)进告其舍予陛下,而击杀之。”意指:被人狠心设套,设局害人。

       3.海誓山盟——项羽和虞美人的爱情故事。“海誓山盟”原本是他们相爱时的誓言。后来,项羽屡战屡败,遇到了严重困境,身处绝境时重新想起了西南昆仑山下的誓言,于是暗自立誓,“即日长不见虞姬,是必死!”表达了坚定的决心。

       4.纸上谈兵——典出《史记》中项羽在楚汉战争末期因为过于轻敌而出现的假战留下的词语,意思为空谈战争、不切实际的计划。

       5.顾曲裳——典出《汉书·韩信传》:“项羽初发难之初,其苻生送以家人。羽杀苻生,遣使追裳等。裳及奔魏,遂归胡国。”“顾曲裳”指的是辞别恋人或朋友时,回头拼命看他一眼的动作或心理。此处意为不舍,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。

       6.画地为牢——典出《史记》项羽败走的故事。项羽在苦战良久后,势力大衰、部队士气严重低落,放弃京口后,重心转移至九江。当时随军在外的一个名叫市民但身为画家的师烈,写下自认为是不可能被突破的反攻地图,项羽则借此劝慰部队正式设固守防线。

       结果曹参指路,刘邦大胜,项羽败逃。成语“画地为牢”便据此而来。用以形容自以为万无一失、封锁牢固守卫的保护措施缺乏实际效果。

       总之,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独具影响力的人物,也是中国文化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历史人物之一。相信这些与项羽有关的典故和成语,对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有

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有哪些?

       1、霸王别姬?

       

拼音: bà wáng bié jī

解释: 姬: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。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。现多比喻独断专行,脱离群众,最终垮台。

出处: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: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,最后兵败,自知大势已去,在突围前夕,不得不和虞姬决别。

拼音代码: bwbj

灯谜: 项羽离妾

用法: 作宾语、定语;指强行办事

故事: 楚汉相争时,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,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。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,自知大势已去,在突围前夕,不得不和虞姬决别,最后自刎身亡。

2、破釜沉舟?

       

拼音: pò fǔ chén zhōu

解释: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。

出处: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乃悉引兵渡河,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。”

举例造句: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,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。

拼音代码: pfcz

近义词:?义无反顾、背水一战、决一死战

反义词:?优柔寡断、瞻前顾后、举棋不定

歇后语: 项羽砸锅

灯谜: 项羽砸锅

用法: 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

英文: throw the handle after the blade

故事: 秦朝末年,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,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,楚王让宋义挂帅,项羽辅佐率军救援,宋义故意拖延时机,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,他们把锅砸了,把船沉入江底,作生死决战,终于击败秦军。

3、拔山扛鼎?

       

拼音: bá shān gāng dǐng

解释: 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

出处: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

举例造句: 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,力大过人。 ★宋·邵雍《皇极经世绪言》第二卷

拼音代码: bsgd

近义词:?拔山盖世、拔山举鼎

反义词:?软弱无力

用法: 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力气极大

英文: to pull up mountains and raise tripods--herculean or great in strength

故事: 秦朝末年,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,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,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,项梁教他兵法,他不肯认真钻研,但力气很大,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。同刘邦争天下8年,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,感慨自己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。

       取而代之

       公元前 210 年,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(今江苏苏州),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。观望中,项羽不禁脱口而出:“彼可取而代之也。”只此一语,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。

       先发制人

       陈胜起义后,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,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:“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。我听说先发制人,后发则被人所制,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。”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,按照计划,项羽杀死了声称“先发制人”的殷通,收集了他的部下,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。

       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

       公元前 208 年,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,项羽率兵前往解救。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,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,“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”。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,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,“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” 。秦损兵折将,项羽乘胜追击,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。

       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

       秦朝被推翻后,项羽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附近)设宴招待汉高祖。在宴会上,项羽的谋士——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,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。于是,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,想借机刺杀汉高祖。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,就出外召樊哙说:“现在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常在沛公。”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,指斥项羽不守信义,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,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。

       沐猴而冠

       灭秦之后,项羽引军入咸阳,大肆烧杀,咸阳火三日不绝。谋臣劝项羽说:“关中山河四塞险阻,土地肥美,可以作为霸王之都。”而项羽以“富贵不归故里,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,没有人知道”为借口加以拒绝。劝他的人感叹道:“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,果真不假。”项羽闻听此言,就杀了说这话的人。

       四面楚歌

       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,项羽最终在“楚汉之争”中败下阵来,在垓下(今安徽灵壁南)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。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,项羽大惊,见大势已去,率众杀出重围,逃至乌江边,因自觉“无颜见江东父老”,项羽有船不渡,自刎身亡。

       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

       解释:将:统率,指挥。比喻越多越好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记载,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。韩信回答说:“臣多多益善耳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楚界汉河

       解释:楚、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。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。

       出处: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十六回:“霎时间烟焰冲霄……仿佛枪林弹雨,依稀楚界汉河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霸王别姬

       解释:姬: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。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。现多比喻独断专行,脱离群众,最终垮台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: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,最后兵败,自知大势已去,在突围前夕,不得不和虞姬决别。

       成语: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
       解释:萧何:汉高祖刘邦的丞相。成事由于萧何,败事也由于萧何。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。

       出处: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萧何给韩信》:“信之为大将军,实萧何所荐,今其死也,又出其谋。故俚语有‘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’之语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张良借箸

       解释:张良:西汉时刘邦的谋臣。箸:筷子。张良借(刘邦的)筷子为他筹画指点。比喻出谋划策。

       成语:胯下之辱

       解释:胯下:两条腿之间。从胯下爬过的耻辱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淮阴屠中有侮信者,曰:‘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。’众辱之曰:‘信能死,刺我,不能死,出我胯下。’于是信孰视之,俛出胯下,蒲伏。一市人皆笑信,以为怯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

       解释: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,实际上却另有打算。

       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暗度陈仓》第二折:“着樊哙明修栈道,俺可暗度陈仓古道。这楚兵不知是智,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。俺往陈仓古道抄截,杀他个措手不及也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秋毫无犯

       解释:秋毫: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,比喻极细微的东西;犯:侵犯。指军纪严明,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。”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“持军整齐,秋毫无犯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

       解释:刀俎:刀和刀砧板,宰割的工具。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,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江东父老

       解释:〖释义〗江东: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;父老:父兄辈人。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笑曰:‘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,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和何面目见之?’”

       成语:约法三章

       解释: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。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与父老约,法三章耳;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。”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高祖初入关,约法三章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匹马单枪

       解释: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。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。

       出处:五代·楚·汪遵《乌江》诗:“兵散弓残挫虎威,单枪匹马突重围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一决雌雄

       解释:〖释义〗雌雄:比喻胜负、高下。决一胜负,比个高下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愿与汉王挑战,决雌雄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妇人之仁

       解释:仕:仁慈。妇女的软心肠。旧指处事姑息优柔,不识大体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项王见人,恭敬慈爱,言语呕呕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饮,至使人有功,当封爵者,印刓弊,忍不能予,此所谓妇人之仁也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扛鼎拔山 / 拔山盖世

       解释: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

       成语:披坚执锐

       解释:穿着铁甲,拿着武器。形容全副武装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夫被(披)坚执锐,义不如公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分我杯羹

       解释:羹:肉汁。楚、汉相争时,刘邦答项羽的话。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吾翁即若翁,必欲烹而翁,则幸分我一杯羹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计将安出

       解释:计:计策,计谋;安:怎么,怎样。如何制定计谋呢?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沛公喜,赐郦生食,问曰:‘计将安出?’”

       成语:高阳酒徒

       解释:高阳:古乡名,在今河南杞县西南。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,对刘邦自称“高阳酒徒”。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走!复入言沛公,吾高阳酒徒也,非儒人也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:所向披靡

       解释:所向:指力所到达的地方;披靡:溃败。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,一切障碍全被扫除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项王大呼驰下,汉军皆披靡。”

       好了,关于“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“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了解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